P.O.Box 1501 Rockville,MD 20849
介绍:一九七零年代初期,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有鉴于海外华人在学术丶专业领域方面高度的成就,深感这一股丰沛的人力资源,亟待作更有效的运用,因此开始邀请侨居国外的学人,利用暑期回国,举行研讨会议,对政府的各项施政作评估丶建言。第一届研讨会于1972年八月在台北召开,当时有来自美丶加丶日本丶港澳丶欧洲丶大洋洲等地海外学人近一百位,另加国内产丶官丶学界人士三十人左右,分组讨论政治丶外交丶经济丶贸易丶文化丶教育等各类问题,会期一周。会后并整理会议记录,作成有系统的施政建议,送交行政院各有关部会参考。 由于这次成功的作业,「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讨会」自此成为一项半常规性的会议,每年暑期七丶八月间举行,参加人数也从第一届的一百三丶四十人,逐渐扩充到二百多人。每年回国参加研讨会的学人,回到原侨居地后,就加入当地组成的「国建联谊会」(各地区联谊会名称不一,但性质大致相同),以保持并延续这种海外学人为国建言的机制。大华府地区的国建联谊会在1975年9月正式成立,迄今已有近三十三年的历史。
自一九八零年代开始,海峡两岸经济先后起飞,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蜕变。两岸在国际间形势的消长,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局面。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视野,也跳出了早年「固守台澎丶反攻大陆」的框架,渐趋客观务实。而在此同时,国内政治环境也因新政党的萌芽发展而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这种种因素,一般人民渐渐觉得对「海外学人回国建言」的功效,有重新估价的必要。再加上研讨会本身在时间上的负面惯性,使一个行之多年的制度,渐渐衍生出一些难以避免的缺失。到九零年代初期,国内舆论对海外学人回国举行的「国建研讨会」已渐有闲言,不时有「政治大拜拜」丶「徒具形式」丶「劳民伤财」等不利的评语。为顺应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阻力,政府在1995年决定停止在国内举办「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讨会」(各地联谊会仍可在原居留地就地举办区域性研讨会)。一个原本具有凝聚海外学人向心力的机制,于兹停摆。
对侨居各地的国建联谊会来说,政府这项决定的后果之一,就是切断了会员的合法来源。大华府地区的国建联谊会,在1995年以后有几年没有新会员加入。不少老会员顾虑到联谊会将因此而「老化」丶「僵化」,失去以往既有的蓬勃朝气。如何吸收新血,使我们的会务能继续成长,继续茁壮,是当时大多数会员经常引以为念的课题。
在本人接任会长(1999年元月)之前,已有种种迹象显示,国建联谊会吸收新会员的需要日益迫切:每年干事会改选时,新科干事之争取日益困难;现有会员对联谊会所举办的活动,参与率也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一些其他地区的姊妹社团(如大纽约地区丶美南丶美西等地国建联谊会)都已开始开放会籍。我们那一届的干事会有鉴于此,决定对吸收新会员的问题向全体会员征求一次意见。在1999年春天出刊的「国建通讯」中,干事会发出一次问卷调查。我们当时的立场是:华府国建联谊会日趋凋零,征收新会员是刻不容缓的事。但在问卷中,我们也强调:新会员入会,必须经过透明合法的程序,作公平严密的审核,以期保持国建会专业性丶学术性的优质形象。调查的结果,在寄回问卷的会员中,绝大多数赞成开放会籍,吸收新血。
基于这次积极的问卷反应,干事会在1999年九月初,正式成立「会章修订起草委员会」,敦聘下列五位资深会员担任委员:吴澄敏丶李五郎丶程伟益丶黄国雄丶及曹哲生(召集人)。从九月初到十一月底,起草委员会协同当届干事会所有干事,共同研讨修正条文。经过多次磋商,反覆琢磨之后,完成会章修订初稿。初稿草案在十一月底寄交联谊会全体会员参加意见,并请各会员把个人意见在三十天之内,书面寄回起草委员会召集人,汇集整理。在归纳反映所有会员的意见之后,会章最终修正案在2000年1月初定稿,并在同年1月22日举行的年会上,提交全体会员投票表决。截至年会当天为止,起草委员会共收到会员(记名编号)意见选票103张,其中赞成修正案意见票91张,反对修正案意见票10张,弃权票2张。修正会章乃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修正后的新会章全文,附录在每年「会员通讯录」卷首。)
修订后的新会章,对新会员之遴选强调三项重点:
(1)新会员候选人必须在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丶社会各方面认同中华民国的体制;
(2)新会员之吸收,标准从严,宁缺勿滥。候选人必须经现任会员两人以上推荐,有硕士以上学位,或是在个人专业领域中有公认的学术领导地位;
(3)每年新会员入会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现有会员的百分之五。这三项重点要求,由现任会籍干事核实,并由全体干事监督,大体上符合当年政府遴选学人回国参加国家建设研讨会的标准。
联谊会的新会章在2000年年会后立即付诸实施。自2000年起,每年有十位左右的新会员加入我们的行列,八年来共增加新会员七十馀人。由于严格的入会标准,所有新会员都是大华府地区的精英。经此「精」丶「纯」新血的注入,国建会活动逐渐蓬勃,八年来会务蒸蒸日上,一扫当年「僵」丶「老」的阴霾,开始显示出一份欣欣向荣的局面。新世纪的国建联谊会,在大华府地区又重新走到带头的地位,担负起政丶经丶法丶文教各门类社团活动「龙头」的重任。
就像古神话中的火凤凰,华府国建联谊会浴火重生,在废墟馀烬中昂然站起,振翅冲天,飞向金光灿烂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