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6月15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华盛顿中国城Monument发展计划争议不断,工程需要推倒一座见证中国城历史的老建筑,而用于补偿文化流失的小区空间,又拨给韩裔社团管理,引起各方关注。相关争议更反映出各方对中国城未来发展的迥异见解。
中国城中国味不浓,围绕Monument计划的争议,反映出中国城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之窘境。(美国《世界日报》/冯兆音 摄) 围绕Monument计划的争议,反映出中国城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之窘境。中国城该是只滋养华裔美国人的“纯正”中国城,还是向西雅图的亚太裔多文化融合的国际区(international district)看齐?中国城该成为铭记华裔美国人历史的实地博物馆,还是打破传统的摩登中国城?问题的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却是市府发展规划部丶亚太裔办公室丶中国城乃至全特区居民须思考的议题。
计划中需要拆除的后街老建筑,为华盛顿历史建筑,拆除需要市府批准。市长亚太裔事务办公室(OAPIA)主任都勇(David Do)表示,特区的历史建物和区域保护法规定,市长代理人需要在公开听证会中广泛听取意见后,再决定是否批准拆除。市府此前已召开五次听证会,12日早上是最后一场。他强调,在过程中的任何一环,市府都不会收取金钱补贴。
紧邻该历史建筑的两个旧车库,被规划为小区空间,由韩裔戴那舞蹈团和亚太裔电影组织拿下十年租约。都勇表示,关于小区空间使用,各方持不同观点,他领导的OAPIA期待该空间可让中国城亚太裔族群受惠。Monument公司高级副总经理萨平尼(Kirk Salpini)则告诉本报,他们正与得标组织及中国城小区商讨,希望可透过视觉和表演艺术,展示中国城的丰富历史。
然而,有中国城小区人士认为,戴那舞蹈团和亚太裔电影组织不了解中国城历史,如何能起到传承作用。再者,计划拆除的历史建筑曾用于种植豆芽菜,产品供应全中国城所有餐馆,是许多华裔老居民的珍贵回忆。拆除该建筑牺牲了华裔历史遗产,用于补偿损失的小区空间,又并非以保存华裔历史为主旨,让华裔小区利益受损。
华盛顿中国城“中国味”不浓,已是公认的事实。1991年中国城的39家中餐馆及商铺中,只有7家至今依屹立不倒,多达22家中餐馆及中式市场被连锁丶非中式餐馆取代。这些新餐馆虽挂上中文招牌,但与中华文化几乎毫无关联。住在廉租公寓华乐大厦的华裔耆老,每周需要租用大巴车前往郊区的中式超市采购食材,已违背有关部门将他们就近中国城安置丶图生活机能方便的初衷。
转自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