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题2019年8月7日:
中官媒对港局势再发声 出兵战书?颜色革命!
控制香港乱局 港府被指手握三大处理选项
美媒:若解放军踏上香港 将现3大灾难性后果
热评:时至今日依然沉默的香港四大家族
美参议员:若北京对香港戒严 美应6方面制裁
香港楼市遭遇断崖式下滑 7月成交几乎腰斩


首先来看中国党报对香港事件再发声的新闻。
北京时间8月7日,中国党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为《这场生死战关乎香港前途,退无可退无需再退》。文章引述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的发言说,“香港正面临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当前最急迫和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阻止香港滑向沉沦的深渊。”
《人民日报》称,“这一表态是对香港反对派和一些激进势力的严肃警告,也是对暴乱分子的强硬震慑。”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明确提出,中央和香港要“同心同向,齐心协力”,“集结所有的正义之士”,“迅速平息可能出现的各种动乱”,“中央有办法,有力量”,而香港方面担任的角色则是:“特区政府有决心丶有信心稳控局势,香港社会各界有意愿丶有动力守护香港稳定”。
文章措辞严厉地说,“非常时期,必用重典。谁破坏香港的现在,谁就须受到严惩;谁敢透支香港的未来,就拿谁是问!香港再这样乱下去,政府部门不会允许,民众也决不会答应。”
最后,《人民日报》将此定性为:这是一场关乎香港前途命运的“生死战”。
据悉,中国官媒表态的前一天,北京时间8月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杨光就是否派解放军介入香港局势给出3句明确的回答:第一,解放军建军92年来是维护中国每一寸神圣领土安全的无比可靠丶无比强大的力量。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既是威武之师,也是文明之师。驻港部队也同样依法办事,依照基本法和驻军法的相关规定行事。第三,我们相信,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警队完全有能力依法惩治暴力犯罪,恢复社会秩序和安定。
有分析指出,北京暂时未对香港采取镇压方式是出于全方位的长期考虑,对于香港的这场颜色革命,北京将采取冷处理。但此文一出,究竟冷处理是否会变成热操作,令外界疑虑重重

下面来看港府被指手握三大处理选项的新闻。
北京时间8月7日,香港《头条日报》刊登文章指出,出动解放军是北京不能排除的选项,但也是不想使用的选项,因为如果运动背后有外国势力鼓动,外国势力会很希望解放军出动,借此向全世界证明“一国两制”已经失败。出动解放军之前,香港仍然有众多紧急权力可以控制乱局,主要有3招,包括宣布戒严和实施紧急状态。
香港头条日报的文章指出,第1招是戒严,根据《公安条例》第17条E规定,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以宣布戒严令,在指定地区丶指定时间禁止市民外出丶禁止进行公众集会丶区外居民也不可以进入禁区。
第2招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基本法》第1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宣布战争状态或因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发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国家统一或安全的动乱而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中央人民政府可发布命令将有关全国性法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 根据紧急情况规例条例,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会同行政会议,可以制订她认为任何符合公众利益的规例。 据悉,香港有实施紧急状态先例。1967年暴动时,香港曾实施宵禁,这是在晚上戒严的方式。由于暴动愈演愈烈,单是晚上戒严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在当年5月颁布紧急状态法例,随后出现了一连串禁令,包括禁止广播煽动性言论丶禁止张贴煽动性海报和传单等。
第3招则是发布行政命令,《基本法》第48条第4款规定,行政长官可以“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 文章引述知情人解释,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宪制有异于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比较接近美国的总统制;近期美国总统川普不需要议会批准,便发布了很多行政命令。分析指出,香港行政长官也有这种权力,只是不行使而已。文章引述知情人称,行政长官可以发布行政命令,指定在香港某地区,除非有证明的健康理由,否则不可以戴上口罩,违反命令的人可被处罚。
文章并透露,2014年“占中”运动爆发前后,政府曾草拟了戒严令,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就会召开临时行政会议,在禁令上填上时间和地点便可以执行,不用再讨论戒严令内容。
文章指,香港因反修例风波而动荡不安,香港局势难辨未来。

下面来看美媒分析解放军赴港将出现三阶段灾难性后果的新闻。
美西时间8月7日,美国媒体CNN发表文章,分析香港目前的局势。文章指出,目前虽然无非常确切的证据指出北京当局计划镇压香港,但是这种潜在危机引发的恐慌心理已经在香港市民间蔓延。如果北京当局真的下决定,最终恐导致“灾难性后果”。
文章称,隶属中国军方的驻港部队一旦踏上香港街头,恐怕导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经济出现重大灾难。该媒体引述多名专家分析指出,若北京当局真的派遣驻港部队实施镇压,香港的股市会应声而倒,其次房地产市场会崩盘,接着再出现大规模的逃亡潮。
在此之际,香港长久以来所谓“安全与稳定”的商业地位将彻底崩盘,大量跨国公司将会撤离,即便不会完全放弃在香港的业务,但是出走新加坡将可能成为主要趋势。
据悉,香港金融局之前公布2016年度数据,中国有高达61%外国直接投资是来自香港。有监于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之间一直得利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因此后者一旦崩盘,中国势必会受到严重波及,进而造成灾难性丶难以恢复的重大伤害。

下面来看香港媒体发表时评批评香港四大家族的新闻。
北京时间8月6日,香港媒体明镜网发表时评文章,题目为《时至今日依然沉默的香港四大家族》。文章称,反送中冲突发生以来,作为港岛最具财力权势的经济掌控者,香港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四大家族”,却如置身事外一般,悄无声息。
文章称,2014年,香港“占中”如火如荼,作为港岛商界领袖,“四大家族”纷纷出来发声。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发表声明,恳请大家不要激动,不要让今天的热情变成明天的遗憾。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则直斥占中行为是“自毁长城”。而一转眼五年过去了,看起来烟消云散的人群如今卷土重来,四大家族却不再出面发声。
所谓“四大家族”实际上并非是只有这四大家族,而是这四家权势最大的企业,正是香港社会金字塔顶端最具财力的代表。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垄断企业——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丶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占据,最终可以实现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从而增强自己对行业的控制力。只要四大家族对于香港房地产行业丶经济的控制力仍然存在,就一定会施展出自己影响政策制定的能力,去阻止新变化的出现。
香港四大家族在如今这场风波中的表现,可以用淡然和冷漠来形容,没有安抚,没有谴责,连表达不满也没有。但恰恰是这种冷漠,体现出了他们与香港市民之间的真实关系。
文章指出,现在香港四大家族的老一辈李嘉诚丶李兆基都已经退休,刚刚接班不久的二代们则更加无法理解街道上年轻人的境遇。他们的沉默中不仅有利益的冲突,也有他们对于街道上年轻人的诉求完全没有感同身受的现实。这种隐藏在沉默中的尖锐对立,让人深感不安。

下面来看美国阿肯色州参议院提议美国如何处理香港问题的新闻。
美西时间8月6日,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科顿针对香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出动军队来介入香港抗议,警告中国不可实施戒严,并向美国政府提出6个制裁中国的方法。
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在一场公开的活动中指出: 中国似乎要对香港有所行动,我希望这不会发生。北京如果在香港实施戒严,或违反1984年联合宣言(中英联合声明),美国将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他向美国政府提出以下6个制裁中共的方法:停止与北京的贸易谈判;制裁中国高级官员;撤销中国领导人及其家属的(美国)签证;减少中国公民的学生签证;要求将中国官员驱逐出国际组织的领导职位;修订“香港政策法”。
汤姆.科顿称,如果中国共产党对香港实行戒严,或采取其它形式的行动,来破坏和违反它们在1984年中英联合宣言中所承担的义务,那将是对美中关系一场无可挽回的破坏。
最近,美国高官对香港问题频频发声,7月24日,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主席与共同主席发表联合声明,敦促白宫强烈谴责北京意图在香港部署解放军的威胁。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7月25日也发声,呼吁香港抗议活动保持和平,认为中方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下面来看香港楼市遭遇断崖式下滑的新闻。
北京时间8月7日,据中国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从今年6月开始,香港楼市遭遇断崖式下滑,6月丶7月的楼宇买卖合约分别只有6211和6380,同比下跌32.9%丶24.6%。而在此前5月,香港整体楼宇买卖注册量约10353宗,创下近7年以来按月计的新高,平均楼价高达963万港元,豪宅平均楼价更达5417万港元,连续第5年成为全球楼价最贵城市,香港楼市发生了什么?
香港土地注册处8月2日发布的七月份统计数据显示,七月份送交该处注册的所有种类楼宇买卖合约共6380份,同比跌24.6%;七月份的楼宇买卖合约总值540亿港元,同比大跌45.7%。
《香港商报》报道,香港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升指出,今年7月十大蓝筹屋苑的二手买卖合约登记录得169宗,总值14.32亿港元,较6月分别下跌18.6%,创6个月新低。香港新盘连环开售,估计8月份二手传统屋苑登记量将会进一步下调。
另据香港利嘉阁地产及美联物业数据,两行十大指标屋苑在上周末8月3日至4日仅录4宗及3宗成交,持续于低位徘徊。
香港楼市滑坡还体现在土地拍卖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近期推出的启德新一块跑道区住宅地,仅接获4份标书,相比此前同区地块的竞标情况,开发商反应明显冷淡。
有评价称,香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2019年5月,91岁的李兆基辞去恒基兆业的主席及总经理一职,随着他的退场,香港富豪的“四大天王”时代也正式宣告落幕。据悉,李嘉诚丶李兆基丶郑裕彤和郭得胜的财富都来自于房地产业,而今时香港已经不再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有分析指出,如今香港的楼市已经在高位盘整多年,土地供应也不似过去;在内地,港商的节奏又普遍跟不上大势,属于他们的大时代正在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