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已讲多年,近来更加强调并且提到更重高度,说明其重要性并间接意指收效不佳,至少未达要求。金融的本质是为经济服务,主要是,特别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就如无水之渔,无地之楼,无根之木。由此产生了若干相关的问题:怎么定义实体经济?中国金融没有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吗?为什么金融行业对服务实体经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才能促进其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图:西来大学经济学教授 陈岳云

实体经济一般指包括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及流通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有别于金融经济,此为单纯的金钱交易,包括金融资产所有权转移的服务。按此定义,所有经济体,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实体经济占绝对的多数,中国更应如此。换句话说,非实体经济或金融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小的比例。以美国为例,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风投、证券等的GDP产值只占总GDP的约7.8%。金融以服务为生,若金融没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那么其服务谁了?确有各种金钱交易需要金融服务,例如若干投资人有边际(margin)账户,需借钱作投资,但这样或类似的借贷总额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不管怎样的经济体及其状况,其金融都是在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亦不可能有例外。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仍在不断讨论强调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呢?原因应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经济定义不同,把若干行业排除了。比如,经常所说的,“电子商务挤垮了实体经济”,“房地产业的发展损害了制造业”。这里,直接地把电商和房地产业排除出实体经济之外了。从而,金融为这类企业服务,就是在支持非实体经济。

其次,若干行业、企业、群体或地区没有得到金融的有效或均等服务。这应该是问题的根源或起应。中国共有2000多个县或县级市,目前中国共有农村信用社约800个,村镇银行1700个, 农村商业银行1500个。以此推算,中国极大部分县及乡镇没有农村信用社,仍有相当多的县或乡镇没有村镇银行。这就是金融服务的不全面、不均衡。

金融难,特别是贷款难,主要是中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难,私有或民营企业贷款难。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没有落实抵押而发生拒贷的比例达到34.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8.1%。在中国经济中,中小、微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总GDP约60%,上缴税收约为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但中小企业从国家银行系统中获得的贷款占整个企业贷款的比例不足30%。民营(私营)企业贡献了全国税收的50%以上,创造的GDP、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民营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超过70%,民营企业城镇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80%以上,民营企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90%, 但其贷款占整个企业贷款的比例不足40%。

中国每年货币供给甚高,M2每年供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有关资料,按相比性计算,中国每年的M2/GDP比率超过200%,美国约为100%。那为什么中国许多企业仍感货币短缺、贷款难呢?主要原因包括:外贸盈余转换成了人民币、国家重点项目及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借贷及各地方政府项目的建设资金,从而留下来能借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甚少。

中国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直接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受限,特别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要求高。美国企业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及债券)的比例约为70-80%,在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约占20%。而中国企业直接融资平均比例只占约20-30%,中小或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债务融资更依赖银行贷款。这样,万众企业都需走银行借贷这一独木桥,难免拥挤不堪。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市场,改革调整股票上市规则和要求,规范、更好监管企业财务审核审报,扩大各种机构/财务基金在股债市的投入和占比,从而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创设更多的银行,直接服务于急需而未能获得有效覆盖的地区、企业及个人。比如前面提到的,许多县级及乡镇,仍然没有相应的信用合作社或乡镇银行。极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美国设有小型企业管理局,对小微企业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特别是提供贷款和担保,从而使众多缺乏信贷资质的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能无足够自我或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简易快速获得贷款。这也是美国创新创业持续不断发展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要解决融资难,很重要的是,要大力支持发展民营银行。在中国约4700家各种银行中,共有近120家外资法人银行,但只有约20家民营银行。吸引外资,包括吸引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成功的标志。银行业对外资开放,为什么不能更多更大地对民营企业开放?中国有大量的民间资金,更有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开放开设更多的更多样化的不同层次及服务对象的民营银行,应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根本之道。中国四十多年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得益于改革开放,更直接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蓬勃成长和发展。中国金融业的未来,也有赖于更多更大更好的民营银行的崛起。外资银行值得信赖和支持,为什么中国自己的民营银行不值得信赖和扶持?

纵观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史,是民间经济、民间或民营银行,引领了各种创新,使金融服务遍及天涯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乡村城镇,从而普惠大众,直接服务各种企业和个人,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有序有效运转。在历史上,山西的民营银行能昂立服务全中国甚至触及邻邦,上海十里洋场众多的民营银行能经得起富有名气实力的洋行的竞争仍能稳定发展,充分说明中国有充足的民营银行成长发展的良好土壤和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政策松绑,支持鼓励更多更大民营银行的创办和发展。特别是要解放思想,彻底改变观念,要像相信国有银行那样相信民营银行,要像支持鼓励外资银行那样支持鼓励民营银行。中国历朝历代有能力掌控民营金融,当代中国更应有能力和自信这样做。

人们在讨论金融没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时,往往是指经济实体特别是工业或制造业融资摊。这应该是事实。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所需的资金比其他行业大,投资周期较其他行业长,且制造业竞争激烈,近几年成本上升快,获利低,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融资难。特别是众多民营制造企业更是如此。然后,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解决有效资金供应问题,更要首先解决产能过剩、产业落后、产品质量、规模经济不足及过度竞争等问题,才能使资金投入更有效且有较低或有限的风险。本人作过一项研究,收集了中国、美国、德国及日本几十年的各种相关资料,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制造业短期内的稳定发展,主要仍靠出口导向,因此必须继续鼓励出口,开拓更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等级,增加产品品种,控制、降低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中长期内,则要学习美国和日本,以提高生产力和投资回报率为核心,从而稳固制造业,吸引更多投资,并提升竞争力,从而提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另外,如本人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所详细阐述的,中国发展制造业,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集中于大力支持和发展进口替代型制造业。芯片产业、光刻机等,均为此例。

近来人们议论较多的另一个话题是个人消费金融。根据有关研究,中国消费金融近几年增长迅速,尽管消费金融占GDP的比率仍比发达国家低,但快速增长的势头,带来巨大的潜在金融和经济风险。据分析,中国消费金融年增长率是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的近两倍,值得引起注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破解可能的风险。美国2007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由消费金融引起的,称作次贷危机。但有人据此而归罪于网贷及网贷公司,似乎有违事实。近几年网贷行业发展太兴猛,鱼龙混杂,这是事实,近期大量倒闭,必须进行有效及时的整顿,正本清源,是非常必要的。但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业务在房贷及车贷。在美国还包括信用卡及学生贷款。网贷极大部分都是小额贷款,况且未及时偿还前期的贷款利息和本金,就会立刻影响其再贷款,所以风险有限。相信极大部分网贷公司的倒闭,是其经营成本太高,入不敷出,连年亏损,而不是贷款呆账所至。有人更以单个事例,因为网贷而提前消费,导致个人极大的负担,影响日常生活,从而指责网贷,一棍子打死一大片,颇有不公之处。正是有民众所指,玩游戏沉迷,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什么不指责、处罚游戏开发商? 许多银行,包括大的国有银行,锦上添花,诱使众多成功的企业接受其颇有吸引力的贷款,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盲目扩张,无节制的投资,最终破产,为什么不指责、处理这样的银行?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重大的经验和教训,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注意防右,更要特别注意反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就,是坚持这一基本思想和原则的伟大胜利。“右倾主义”动摇人民的信仰,篡改中国道路,危害中国革命和建设,但“左倾思想”更具欺骗性、煽动性,从而更具危险性,这些是已有历史定论的,人们绝对不能忘记。实事求是就要客观公正全面地审视人和事,特别是对新生事物,要用开放的心态、思维和思想去作分析和判断。实事求是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了解掌握全面的事实,而不是以偏概全,同时注意事实的历史性、时效性;不能以新政策新法规去判断或衡量过去的各种情况或问题。

明事理方能思良策。记往昔峥嵘岁月,艰难困苦,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带给人类巨大的挑战。而所有这些又是公平的、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胜利属于勇敢、有智慧并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错误,并能积极大胆尝试、创新的人们。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路是人走出来的。相信世界的明天是灿烂的,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的金融业也会在更好更全面服务经济中稳定健康发展。


文/西来大学经济学教授 陈岳云


(本文只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